中 央 机 关 遴 选 考 试 题 型 解 析
遴选考试与高考不同,高考不同的省市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考的题也不一样。 但遴选考试的题型和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 客观题只在一些省市直遴选中会出现,比如重庆市直、北京市直遴选。当然,未来还会不会保留客观题这不好说。主观题是遴选考试的主体,中央遴选和各省直遴选基本上都是采用主观题的形式。 遴选考试主观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排除有特殊的题型,但基本的题型就是这些,其他的特殊题型都是基础题型的变种,即我们所说的“穿了马甲“。 首先,最常见的题型就是案例分析题,给你一些材料,让你来回答问题。 案例分析题的设题方式有以下五种: 1. 理解感受题 2. 概括提炼题 3. 思路举措题 4. 公文写作题 5. 实践操作题 首先,案例分析理解感受题,给你一些材料,让你谈谈感受、体会或者作出评论。 比如这道: 候车大厅商业设施挤占了太多空间,站内排队等车时间太长,站外“黑车”横行堵塞交通……近日,北京南站的一些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北京市交通委、北京铁路局、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北京南站管委会等迅速行动,在北京南站召开现场会,研究运输保障、交通秩序治理和服务提升等措施。硬件之外还有软件,设施之外还有服务,规模之外还有质量,北京南站带来的社会思考和政府行动,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契机。 问题1. 请你谈一谈对这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300字,10分) 这实际上是由一个具体的实例让你谈城市治理软环境建设的问题,考的是你对于这个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而不简单是对材料事件的认识。 第二种,概括提炼题。这类题相对比较简单,却最常见,可以说逢考必出。 比如2017年中央遴选案例分析第二题关于秸秆焚烧的题,让你概括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还有2017中央遴选案例分析一,给了你材料,让你对D镇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点评,实际上也是一种概括提炼。 概括提炼题的问法多样,让你概括原因、特点、经验、做法等,每一种问法都有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三种,思路举措题,根据材料总的现象,让你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比如2017中央遴选案例分析二,第一问提出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问就是对M市进一步做好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提出建议。 这里的建议,就是具体的思路举措。 每一套遴选真题试卷,都会有至少一道这样的思路举措题,因为这考察的就是具体的工作能力。 第四种,公文写作题,给定材料,让你来写公文。第一种是法定公文,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里面规定了公文种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遴选考试还会考到一些非法定公文。 一般而言,考试常见的有通知、方案、计划、报告、总结、倡议书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公文的“变种”,即本身不是法定公文,但是是以公文的形式出现,但考察的其实是其他的题型。 比如2017年河北省直遴选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为机关门户网站写一份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宣介稿。 “宣介稿”猛一下看着像是公文,但没有固定的格式,实际上却是第一种类型“理解感受题”,应该着重写对”塞罕坝”精神的阐释。 再比如“简报”,其实是一种穿了马甲的“概括提炼题”。 第五种是实践操作题,这种题型相对来说更难,考察的是实际的工作能力。要注意它跟思路举措题还是有所区别,答题思路也不同。 举个例子,2016年中央遴选案例分析一,一个工作人员早晨到了办公室,收到了几个便签、急件,问你他的工作安排中有哪些不足,针对厅里交办的专项检查活动,提出你的工作思路。 这就是典型的有身份代入的实践操作题。这种题有自己的特点。 还有地方考过的毒皮蛋被曝光如何应急处置的问题,问事件出来后,你作为办公室主任,要给领导收集哪些材料?这样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总结提高,没有套路和模板。 大作文是遴选考试的重头,一般情况下至少占到40分,也有50、60分,甚至有些地方的遴选考试就是一篇文章定胜负的,比如深圳纪委的考试。 所以说“文章写作”是遴选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文章写作的题型也是固定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政论文、策论文、工作意见、领导讲话稿。 政论文策论文虽然不需要严格划分,但是写作侧重点还是不同的;工作意见作为唯一可能在大作文中出现的公文,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因为作为公文,必须全部是干货,凑字数的肯定不行。 而领导讲话有三种出题方法: 一是领导讲话全文, 比如2017年四川省直遴选最后一道大题,让撰写一份“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主题的讲话稿; 二是起草局部, 比如2017年中央遴选最后一道大题,司领导要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精神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做动员讲话,请起草“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这一部分的内容; 还有2017年江西省直遴选最后一道大题,让写出“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部分; 三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提纲。 提纲呢就不是全文,而是文章的梗概。 比如2016年北京市直遴选考到了全市“大城市病”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在全市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总结上一段工作,部署下一段工作;每一种问法都有不同的特点、技巧、攻略等,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对于一些非重点,比如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这些虽然是在机关中常见的文种,但遴选考试考的几率不大。 因为调研报告需要大量的材料,有了调研,才能写报告,但不排除让你起草调研报告的提纲、思路等。 所谓的非重点不是绝对不考,而是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考察的方式和角度,以此决定如何去应对。 中 央 遴 选 考 试 命 题 趋 势 分 析 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理论性越来越强——以回应理论爆发期。 这个理论特指党和国家的理论,尤其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指导思想。 在这样一个理论爆发期,大量的党和国家创新性的理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遴选考试中必然会涉及到更多理论的问题。 另外作为公务员群体,作为党员,无论参不参加遴选考试,学好理论都非常重要。比如在单位的征文、演讲比赛、支部发言等活动中,深厚的理论基础都非常有用。而学习理论绝对不能只是听听讲座、读读文件、看看新闻这样泛化的学习方式,而应该是更深入系统地学习。 实践性越来越强——综合能力考察。 最典型的就是遴选考试曾经还考过公文改错、小公文的起草(比如通知等),这种题目主要考察的就是公文格式,这当然有一定的实践性,因为平时工作中要用到,但无法考察综合能力。 现在的遴选考试变着花样越来越难,考试从单一性、专业性走向了全面性、综合性,对于思考能力的考察也是越来越强。 反套路化倾向明显——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符合机关用人需要。 现在市面上公务员培训,套路盛行,把年轻人的思维都固化了,答题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而是找规律、套模板,这很容易把完全没有思维、不懂得独立思考的人选拔到公务员系统里,可是这样的人怎么去为国家出谋划策呢? 因此,命题人每天想的是怎么不让大家猜到命题的思路、方向。 那既然命题人这样想,如果你还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去答题,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南辕北辙,或者是刻舟求剑。题都已经变化了,你还用固定不变的僵化的思维去答题,那肯定不行。 我一直强调这一点,遴选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套路可言。